top of page

单身是贵族还是狗?来看看澳洲的单身妹子们怎么说!

“在35岁至65岁的澳洲女性中,有25%是单身。”

这是近日一份研究报告中的数据。

如今,已有越来越多澳洲女性选择单身,她们中的一些人认为,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“充实、完整、有意义”。

但与此同时,外界也存在这样的声音:“如果你单身,就会感到孤独甚至痛苦……除了玩耍什么事也做不了”。

Jane Mathews今年57岁,她已经单身八年了,

不过,在她的人生目标中,找个人一起生活从来都排不上号。

“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单身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过渡阶段,

所以,在一些人的眼中,我现在的生活就像人生中的一个短暂的停顿,

最终依然要通向阳光般灿烂的婚姻生活。”

显然,Mathews并不认同这种说法。

“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生活,我单身越久,就越能感受到独居的快乐。”她丝毫不遮掩对单身生活的着迷。


在Mathews看来,社会舆论对于单身女性仍然存在一些误解,比如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女性是不被爱神眷顾的一类人,是爱情中不走运的那群人。

但Mathews坦言,自己是主动选择单身的,她没有养宠物,而且也不会因一些流言蜚语感到困扰。

“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……我并不渴望有个人能让我的生活变得‘更完整’。”她说。

事实上,Mathews认为单身有很多好处,比如完全的自主权。

“单身可以让你拥有极大的自由,只要你愿意,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”。

在澳洲,与Mathews拥有类似观点的单身女性还有很多,

比如今年40岁的Natasha Dwyer。

Dwyer来自悉尼,是一位设计师,在过去三年里,她都是一个人生活。

在她看来,单身所带来的自由感让她的身体与心灵得到了彻底解脱。

“步入青春期后,我一直都处在恋爱中,从来不会单身太长时间。” Dwyer说。



然而,在经历了一段段没有圆满结局的恋情后,她开始困惑。

“你的父母是这样做的,很多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。但我反而更喜欢单身带来的自由感,我喜欢这种能够掌控自己生活和幸福的感觉。” Dwyer说道。

“我们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式,就是除了出生与死亡,另外一件人生大事就是寻找一位伴侣。”

但Dwyer表示,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。

她还开玩笑说,唯一让她觉得家里有个男人还不错的时候,可能就是有东西需要修理的时候。

“我从来不会感到孤独……但有时我确实需要有人来帮忙看看我坏掉的洗衣机”。

在澳洲,也有不少年轻女性主动选择单身,

她们也对自己的单身生活感到满意,来自阿德莱德的Emma Dignon就是其中之一。

Dignon今年22岁,自诩女权主义者,认为恋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。



在前一段恋爱关系中,Dignon的生活几乎全都围着前男友打转,

她几乎杜绝了一切可以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。

“我完全丧失了自我和激情,但当这段关系结束后,我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,也看到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——以前充满活力的我已不复存在,那时的我只剩下一个躯壳。”

这段草草结尾的感情让Dignon重新找回了自我,并改变了她对爱情以及婚姻的看法。

“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拥有婚姻或子女,人生中还有更多事情,你能够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。”

她说,“我现在单身,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。”

不过,Dignon也补充说,她并不反对恋爱,她只是反对不对等的恋爱关系。

在美国社会学家Bella DePaulo博士看来,21世纪是一个流行单身的时代。

据澳洲广播公司报道,在澳洲,35岁至65岁的女性中有25%是单身。

众所周知,恋爱与婚姻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,每个人都有选择是否恋爱或结婚的自由。

但DePaulo指出,尽管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单身,但单身人士特别是单身女性依然面临着来自各个社会层面的压力,包括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,甚至歧视。

“如果你是单身,人们会认为你一定很痛苦,你会很孤独……你除了玩,其他什么都做不了。”

DePaulo说,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如果你是单身,那么在这个世界上,你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寻找到另一半。”

这些观点已经在一些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,

比如在电影《BJ单身日记》(Bridget Jones’ Diary)中,女主人公Bridget Jones有句台词说:“我注定要一个人走进坟墓。”



事实上,在现实生活中,即使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单身女性,也逃脱不了被调侃的命运。

比如美国知名演员Jennifer Aniston,由于单身太久,被一些媒体冠以“美国最受欢迎的老姑娘”(America’s Favourite Spinster)称号。

对此,DePaulo指出,几乎所有针对单身人士的刻板印象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,但“这些刻板印象要么被严重夸大,要么就是彻头彻尾的谬论”。

不过,这些社会舆论的确对单身女性及其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带来了影响,压力也随之而来。

这让一些女性在结束一段恋爱或婚姻关系后,变得无所适从,甚至不顾一切地想要开启一段新恋情。

但对于岁数稍长的单身女性,尤其是单身母亲而言,开启一段新恋情似乎要比年轻人艰难得多。

Kerri Sackville是一位澳洲作家,她有三个孩子,在一段持续了17年的婚姻结束后,她发现自己在婚恋市场中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。

“完全没有目标,很可怕,同时也感到困惑。”这位单身母亲无奈地说,

“我真的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震动,尤其对于那些维持了一段较长关系后再分手的人说,第一年真的非常艰难,因为一切都在改变。”



离婚时,她的三个孩子一个14岁,一个12岁,另一个才五岁。

“我实际上并没有等到准备好(才开始约会),” Sackville说,“我几乎(在离婚后)立刻就开启了一段新恋情,从很多层面上来说,这样做其实都不太明智。”

某天,当孩子被他们的父亲接走后,Sackville独自在家度过了一个难熬的夜晚,然后她就决定必须要去寻找新的伴侣,结束这种单身生活。

刚开始,她选择在网上寻觅约会对象,但在浏览了20分钟网页后,她突然关掉了电脑,决定忘记这一切,就当从未发生过,因为她并不敢真正去面对。

但第二天,她再三考虑后,终于下载了约会软件Tinder,开始浏览。

“上面有很多男士,我左右滑动手机,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地浏览。”她说,第一次网络约会的体验非常棒,但她对自己的约会前景过于乐观了。



Sackville在网上结识了各种各样的男士,包括一位自称分居但仍和前妻生活在一起的男人,还有一位谎报年龄的男人,填写的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十多岁。

此外,还有一位刚和妻子分居的男人,他在与Sackville的第一次约会中谈起自己的妻子时竟大声痛哭。

虽然这些约会经历都不是十分愉快,但目前依然单身的Sackville表示自己不想放弃寻找另一半,

“我喜欢打扮得美美地出去约会”。

和Sackville一样,过着单身生活,但想要“脱单”的澳洲女子并不少,

只不过,她们中的一些人时常抱怨,想要安定下来的时候,合适的单身男士都已经所剩无几了。

在澳洲,这确实被认为是原因之一。

根据市场调研机构McCrindle Research公布的调查数据,澳洲正在经历“男人荒”(Man Drought)。

具体来说,在澳洲八个州和领地中,有六个正在经历“男人荒”。

数据显示,在澳洲总人口中,女性人数比男性多出近十万人,全澳男女比例平均为98.5:100,也就是说每100名女性对应98.5名男性,其中大悉尼地区人口的男女比例正好与全澳平均水平持平。

“‘男人荒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口问题。”澳洲人口学家Mark McCrindle给出了这样的结论。

虽然“近些年新出生的男婴比女婴多,而且在35岁之前的年龄段,男性人数也比女性多”,

但McCrindle表示,澳洲出现“男人荒”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很多澳洲男性前往海外工作。



“在适龄劳动人口中,即在30岁至65岁之间的人口中,‘男人荒’现象尤为突出,

这是全球劳动力流动和澳洲男性利用海外工作机会潮流的整体趋势。”

McCrindle还指出,在70岁以上人口中,“男人荒”更加严重,因为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。

“在80岁以上人口中,女性人数要比男性多出近一半”。

虽然“男人荒”已有数据支撑,但在一些人看来,澳洲女性单身的原因却不取决于此,

另一个原因是她们可能对另一半的要求过高。

来自悉尼Redfern的Jeremy Costello就是抱有这种观点的一类人。

为摆脱单身,Costello不停地跟各种女孩约会,但没有一次成功。

“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,她们希望找一位有钱、有豪车的男人……很大一部分(女性)非常挑剔。”

Costello失望地说。

来自Gladesville的商业顾问James Lantry也认同这种说法,他根据自己认识的60多位单身男士的经验,

称“女孩们可能都有一个要求清单,如果你的条件达不到这些要求,那你只能走人了”。



不过,对于这个国家的单身情况,《悉尼先驱晨报》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另一种解释,

那就是“澳洲其实并没有约会文化。”

交友网站eHarmony的约会与婚恋关系专家Mel Schilling说,

澳洲约会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澳洲人缺乏自信与骑士精神。

“澳洲人普遍有一种小团体意识,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女孩和男孩,他们仿佛永远没有交集。”

Schilling解释道,“澳洲人的自我认知与欧美人存在很大区别。

一般而言,澳洲人不被鼓励表现出绅士风度,有时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很绅士,他甚至会遭到嘲笑。

”当然,要做出改变的不止澳洲男性,女性对待约会的态度也应进行调整,改变被动接受的习惯,不要总是等待男性来主导一切。

现居珀斯的英国人Sara-Jane很赞同Schilling的观点,她说,刚来澳洲时,她发现这里的约会氛围并不像英国那样开放,“单身的年轻男士往往只跟男性友人出去玩”。



所以,来到澳洲四个月后,Sara-Jane才有了第一次约会,而这场约会的对象就是她现在的丈夫Joshua Keats,同样是一位在澳洲生活的英国人。

“他并不羞于向我或其他人表达他的感受。他很开放,从不玩心理游戏。”Sara-Jane这样描述自己的丈夫。


虽然新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,但Schilling依然向广大单身人士分享了几条约会“秘笈”:

舍得对自己投资,做自尊自爱、容易相处的人;

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,为聊天营造一个愉悦氛围;

讲究约会策略,学会总结经验教训。


“我希望澳洲的单身人士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对待约会,

将每一次约会都当作第一次约会一般来对待,勇敢走出第一步。” Schilling这样说道。



10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